营口造纸厂往事钩沉

时间: 2024-04-09 22:05:30 |   作者: 优游登陆

  前言: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中国造纸术源远流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时间回到了旧中国,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后,对中国的丰富资源进行了大肆掠夺,日本人利用营口地处松辽平原南部,渤海辽东湾北岸,大辽河入海口,辽河两岸附近有连片的苇田湿地,着手建成了“营口造纸厂”。营口造纸厂位于北纬40°41’,东经122°的地理位置上。

  弹指83年的岁月,没有磨灭我们这一代“造纸人”的记忆,本个多世纪前的沧桑,加深了对以往这个老牌造纸工厂的思索,从1936年12月伪满洲国时期建厂——2011年10月,在市场经济竞争冲击亏损下结束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但营口造纸厂历史起源较早,“因河起兴,因河而发源”。营口造纸厂是采用亚硫酸盐法制浆造纸的综合性大规模的公司。曾有职工8000人,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厂区面积2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有抄纸机16台和可供年产浆纸10多万吨的制浆系统与水电汽系统。基本的产品有:有光纸、凸版纸、白板纸、电容器纸、商品浆和卫生纸,年产浆纸11万吨。此外还生产液氯、烧碱和粘合剂。在全国造纸行业中,产量居第五位,产值居第三位。

  1931年营口沦为日本殖民地,苇田属营口县河北区。伪满时苇塘由康德苇纸浆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后改由日本钟渊王子制浆株式会社经营。(建国后1975年辽滨苇场属大洼县管辖,场地设在营口市河北河滨里至今)。

  1935年(康德二年,昭和十年)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社长津田信吾在伪满洲国视察时,在飞机上看到盘锦一带有大片苇田,便产生了芦苇代替木材生产人造丝浆的设想。回国后令其本会社的武藤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生产性试验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研制,最后获得了成功。

  当时,在日本国内,一般人认为芦苇不能制造人绢浆。但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则不顾传统的说法,研究成功后,便设立了本会的分支机构,即康德苇巴尔布股份有限公司。社址在奉天(沈阳)市太和区琴平町8号,厂址在奉天省营口市振兴区昌庆街213号。在营口开设工厂的目的,是以芦苇为原料制造人绢浆。

  1936年9月,经伪满洲国政府许可,在营口市北三家子,(即营口市振兴区昌庆街)买地建厂。因三家子地处辽河北岸水源充足,又有辽河三角洲一带茂密芦苇作原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同年10月着手建设,1938年5月正式开工生产。当时的主要设备有蒸煮锅3台,打浆机3台,112吋抄纸机1台,氯气碱酸处理塔1台,锅炉7台。工厂占地15万坪,苇田2万垧。生产能力日产人造丝浆20吨。其人员状况是:日本人160人,中国人200人。代表董事仓地四郎和代表董事兼厂长冈田 耕。

  营口造纸厂于1936年12月4日由冈田 耕厂长创业,当时名为康德苇巴尔布股份有限公司营口工厂,主要股东为日本(钟渊实业株式会社)。其资本金500万日元。次年12月份所有工程完工,设备开始运转。系日本人绢纺织工业的垄断组织。它开办工厂的目的是以资本方式来进行对殖民地原料的掠夺与劳动力的剥削,利用辽河三角地带的丰富芦苇制造作为人绢原料的高级纸浆,输往日本加工制造人绢。

  本厂于1938年5月正式开工生产人绢纸浆,但因产品质量不合人绢原料所要求标准,经屡次改进,同年11月底勉强合用。但用于在技术上未经过精准研究对于芦苇灰分高,灰分中含矽高,亚硫酸法制浆不易改变此种灰分含量,而人绢原料含灰含量很严格这一条件缺乏认识,最后感到制造成本过高,加之水源不足,水质混浊,芦苇质量不良,灰分太大等原因,不适合人绢品质,当时年产量约为1600吨,即停止制造改产造纸用漂白苇浆。于1939年5月-11月改革了机械设备,增设了86吋马尼刺抄纸机1台生产白板纸。至1941年9月,其资本使用总额为1834.6万日元。1942年又增添86吋杨砚式小抄纸机1台生产手纸。并在同年改厂名为钟渊制纸株式会社营口工厂,厂长大越俊信(日本人)。其漂白苇浆生产为6796吨,白纸板及手纸为3857吨。1943年为本厂在伪营时期投产以业生产量创最高记录的一年,计年产漂白苇浆为7283吨,白纸板及手纸为4427吨。1944年又增设88吋长网机1台,打浆机4台,同年10月厂名又改为满洲制纸株式会社营口工厂,厂长仍为大越俊信。但1945年日本投降此项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间,工厂先后增设了切苇机2台,硫磺燃烧炉2台,蒸煮锅3台,漂白浓缩机13台,并收买了辽河两岸附近盘山、锦县、海城、营口一带大片苇田作为原料基地。

  日本垄断资本经营本厂的性质及其在生产成品上的重大变革,使本厂生产设备上充分表现了如此的一些特点,由于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厂房窄狭,采光不足,劳动保护设备及劳动条件都恶劣。由于其经营规划缺乏精密的全盘计划,而在获得利润之后逐步扩大,技术上则中道改易产品,故厂房形成东西拼凑,不成体系。但另一方面,由于原计划制造高级人绢纸浆,故一般制浆设备则是比较好的。至于抄纸设备与技术,钟渊系统是更加落后的,远不及东北其他(王子制纸株式会社)系统的纸厂,因而本厂的造纸设备其基础是残旧不堪的。

  抗日胜利后,1945年日本人全部离厂后,由营口市维持委员会派张友敬、马云程、徐菊生进厂接管。同年10月进驻营口,张友敬等人撤出,由本厂职员毕竟(毕桥夫)组织全厂职工保护工厂,厂名为“泽东制纸厂”,并用伪满剩存的纸浆,开动86吋杨克式抄纸机抄造手纸,日产纸1吨左右,赖以维持职工生活。1946年军进入营口,由经济部派丁嗣贤进厂接管,厂名为“经济部营口纸厂”。当时只是看管,未能生产。同年10月1日由资源委员会派曹理卿为厂长,余贻骥为副厂长接收工厂,厂名改为资源委员会辽宁纸浆造纸有限公司营口造纸厂。对厂内全部机器稍加维修,于10月15日起开动2台纸机,日产有光纸1吨。

  1946年中央晋察分局城工部北平学委会,决定派往沈勃、张克诚来到营口造纸厂积极进行组织宣传、统战工作。在营口造纸厂又通过工务科(处)张尔琴(东北大学教授)介绍当上了工务科的营缮股长兼助理工程师。营口造纸厂更适合地下党开展隐蔽斗争。张克诚任工务科(处)助理工程师,具体负责修建轻轨铁路、设计修建水管(管道)桥(水源地到市内厂区的输小管及车道)。他们二人以此作掩护,开展地下斗争。

  同月,经沈勃介绍,北平学委会派蒋振宝(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到营口造纸厂工作,在制浆科(处)在工务员。1947年春季,蒋振宝介绍孙毓灜(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和曾锡(原名赵树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学生,因活动暴露身份,未毕业而离校)分别从沈阳和北平来营口造纸厂,孙毓灜以制浆科工务员为职业曾锡以造纸科工务员作掩护,隐蔽起来。至此,北平学委会派往营口造纸厂5名地下党员,在营口造纸厂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沈勃任书记,隶属北平学委会东北系统负责人宋汝芬领导。1947年3-6月,沈勃等5名地下党员先后离开营口造纸厂。

  1948年2月26日营口第三次解放,工厂由辽南接管委员会接收,因器材缺乏,机器年久失修,当时未能开工。同年5月1日将工厂移交辽南东生实业公司领导,厂名为“东生实业公司营口造纸厂”。鞠鸣为厂长,开始组织护厂和检修机械,于本年7月12日开动86吋杨克式抄纸机,利用废棉、麻线月中旬的骚扰,为避免工厂遭到破坏,经东生实业公司谢红胜经理决定,将86吋杨克式抄纸机拆卸运往安东造纸厂。9月底原东生实业公司营口造纸厂移交给辽南财经办事处领导,厂名仍为营口造纸厂,王良才任厂长。10月下旬,由于52军自鞍山败退至营口,工厂仍不能生产,只有一部分职工护厂。11月营口的最后解放,营口造纸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但是抗日胜利后,工厂经济极端困难,加之匪军骚扰的破坏,工厂也有很大损失,设备残缺不全,办公室焚毁、全部图纸遭焚。在原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依靠了工人同志的努力,工人群众通过献纳器材,反苦命一系列运动,并开展了保安检查质量大检查运动。

  建国初期,工厂有抄浆,抄纸机各一台。当时只能生产一种浆和一种纸,年产浆纸2000吨。在制浆缺乏药液的情况下,郭凤翥和工人创造了“白水蒸煮法”,采用间接通汽和直接通汽两种方法,同时又采用“分段通汽”、“两段回收蒸煮法”,把蒸煮时间由伪满时期的每罐13个半小时缩到6个半小时,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1948年11月至1950年5月为工厂正式修复建设阶段。1949年1月厂名为“东北企业管理局造纸公司营口造纸厂”,并开始检修全部机器设备与修补厂房等,但因无硫磺仍不能开工生产,后经研究试用白水煮苇维持生产,年产包装纸900吨。同年12月硫磺到货,开始将全部机械开动试运转,当时产出漂白苇乙种办公纸。至此全厂陆续开工,生产开始走向正常,并制定出1950年生产与基本建设计划。

  1950年工厂移交东北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领导,厂名为“东北轻工业管理局造纸厂。”1951年6月绝大多数都是完成了本厂的恢复工作,并在生产上突破伪满水平,厂名改为“东北轻工业管理局第五造纸厂。”1952年产浆量41.933吨,比伪满时产量最高的1943年提高2.5倍。1953年2月工厂隶属中央轻工业部造纸管理局领导,1962年2月由辽宁省轻工业厅领导,同年9月1日归辽宁省造纸工业公司领导。1968年冬下放营口市,先后归营口市轻化工局营口市轻工业局领导。虽然隶属关系发生了几次变更,但营口造纸厂的厂名始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职工福利方面也获得了迅速改进,自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工厂先后修建了5418平方公尺的职工宿舍,建行了1200平方公尺的俱乐部,扩建了职工子弟小学,更换了医疗设施,新建了宽大的食堂和浴池,成立了托儿所和专家招待所。职工在生活得到大大改进的情况下,更提高了阶级觉悟,在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劳动热情。

  在1950年1月份,营口造纸厂由于实行三班制车间组成的建立,工人大量的增加,由去年10月份的450名工人而到1951年1月份逐渐增加到888名。随着工厂生产的发展和需要,党员也大量发展逐渐增加,由原3个支部而增加到6个支部。到9月份也增加到1576名职工,77名党员发展到有196名党员,支部又从6个增加到13个支部。

  1955年营口造纸厂互助储金委员会,发行了三种面值互助储金券:红色伍角、蓝色壹元、绿色伍元,委员会主席高万春,经发人任鸿业。标券四角印有“团结、互助、发挥、友爱”8个大字口号。左侧竖印“注意保管凭证退款”,右侧竖印“抵押转让一概无效”。互助储金券左面是票券面值,右面是两个工人兄弟,头戴前进帽,身穿双肩背带工作服,挎着胳膊向工友们招手,寓意友爱进步的力量。

  解放初期,厂党委、厂部在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另一手在狠抓职工福利待遇工作。首先要解决的燃眉之急,就是职工的住房问题。厂部决定将原日本建厂时为日本工人家属盖的砖瓦“洋房”,全部分配给全厂职工,受到职工赞扬。接着又盖了两栋三层楼高的家属宿舍。从此以后无论厂领导班子成员怎样更替,但关心和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一直摆在工作日程上。几十年所盖的不同房型有十几种,基本满足了职工住房问题。1950年东北第五造纸厂(营口造纸厂)成立一支卫生所,担负着本厂职工和学校及广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任务,1960年,又建成厂职工医院。多年来,在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护了生产力。厂职式医院当时自制一种专治胃病的面药,其疗效非常好,深受患者好评,同时在厂“水源地”和“汤岗子”还设有职工疗养所。

  1960年在营口造纸厂职工福利中,还有“牛奶兑换券”,此券长方形红色文字,只限兑换牛奶用,背面盖有一菱形蓝色戳,上行国营营口造纸厂,下行畜牧饲养场。那个60年代供应牛奶,可绝对是市场稀缺高级营养奢侈品。当时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可见本厂领导对职工生活关心备至。

  营口造纸厂澡堂(包括女澡堂)的建成却是为职工做了件好事,是全体干部职员的又一项福利待遇,老国营企业一般都有个大型澡堂,但在那个年代是屈指可数。澡堂空气流畅,环境整洁舒适,设计布局合理,他大中小三个浴池,温度有热气腾腾的热水池,低温池,年龄大的职工都喜欢泡在热水池解乏,而年纪小的孩子愿意上小浴池里嬉水耍闹。还设有二十来个淋浴喷头分列浴池外面两侧,同时能容纳20——30人洗澡,给防止“晕堂”的人提供了方便。更衣室设置在澡堂进门处不远,有休息长凳椅,大家换衣服时可以坐着防止滑倒。门口墙上还有一面穿衣大镜子,梳子用一根麻绳拴在镜子边,可以随手拿来梳理头型。澡堂长年不有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理发师傅,为职工剪头,刮胡须提供了方便。

  1950年初期,营口造纸厂为住宿职工建了一个食堂,规模不大,但为满足不同层次就餐需求,还设有小灶。那时,每逢全厂职工、干部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时,都会在这里由厂部分批招待各车间、科室工人、干部来此会餐。后来因就餐职工增多,原有食堂已满足不了需要,厂部又建了一个大职工食堂,其规模之大,就餐座位之多,饭菜多样化,内部宽敞明亮,是过去小食堂不能够比拟的。

  解放后,厂党委、厂部对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备至,虽然开工急需财力,但不忘建俱乐部、体育场。那时利用日本建厂时留下的一个大屋毗邻一个小屋,做为俱乐部。内有一大厅,有舞台,凳子全是木制条凳。每当放映电影时将银幕挂在舞台上,如演舞台剧目时,将银幕撤掉。而旁边圆形小屋就成了演员们的化妆室,别看房屋布景和道具有些简陋,但却演出专业大戏来。曾经在这个舞台上和露天场地演出多幕话剧《钢铁战士》、《刘胡兰》等。剧团在外市演出后,当地人看过演员表演剧情后,还以为是市级话剧团。其实从导演、设计布景、参演人员都是本厂从各车间、科室抽调的工人、干部。布景也是本厂宣传人员亲手制做的。那时在俱乐部年一场电影票价才几分钱。后来将这个俱乐部另作它用。而在机修车间院内一大厂房改为俱乐部,除了上映电影外,还设有放映室、游艺室、阅览室。在此俱乐部曾演出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深受职工家属喜爱,看场电影仅需2角钱。上映电影前几天,先张贴电影海报,注明上映日期。后来将每月演出文艺节目或上映电影消息刊登在《营纸厂报》或从厂广播站告之职工家属。

  不久以后厂部根据厂情和职工要求,于1958年动式兴建,1960年建成一座多功能三层楼高主体为四层楼,座北朝南,屋脊轮廓呈飞机形状,设计上独具一格,整个建筑物高大气势宏伟蔚为壮观。那时营口造纸厂俱乐部在省内外,甚至东北三省都是非常知名的。

  从1979年到1981年开始,营口造纸厂俱乐部对外开放影剧兼营,每月都与市内各大电影院同时上映电影十部左右,有时每月上映的影片此市内电影院多上映1—2部。影院走廊墙上玻璃窗里,经常替换展示有关影片的影照,每部电影放映前,先将电影海报及上映时间张贴在厂区附近,供广大职工群众周知。

  俱乐部电影大厅设有大舞台,有白幕布,影厅可以容纳二千多人同时观看,上下楼观众席位座椅,全部是宽敞折叠式大沙发椅,顶棚顶灯借鉴“人民大会堂”、“满天星”,多个大小灯组成的,灯光美学艺术效果设计,非常高雅华丽风格独特衬托出整体环境,蓬荜生辉与整个大厅堂的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特色。内部空间面积特别大,设有大舞厅,有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室、棋类室,特别有个藏书几万书画(册)的图书馆。职工可以凭证借书。(文革时期有人破门盗书,所剩无几,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画全部洗劫一空,据为已有)。纸厂为文艺队购置了大批服装和乐器(同样遭到洗劫),纸厂俱乐部其功能、规模堪比市影剧院。

  1976年9月,在纸厂俱乐部门前,举行了“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前来吊唁的广大干部职员和群众多日来极其悲痛欲绝,有的人尤其是女同志,由于心情哀伤,一时倒地昏厥,旁边有医护人员及时搀扶小屋里医治休息。

  1997年6月30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纸厂俱乐部在门前搭建舞台场地,全厂干部职员家属与全国各民族一样,普天同庆,共同迎接这一具有历史性的大喜事。为举办文艺演出纪念活动,纸厂特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郁钧剑、相声演员杨少华等名人从北京赶来与纸厂“芦雁艺术团”起联欢汇演。

  平时厂工会经常向全厂职工发放招待电影或剧票,那时往往为看场电影或文艺节目,大家都踊跃参加,经常有全家人倾巢而出去观看,那时吃完晚饭后,大家去俱乐部,互相打招呼,互相换座,互相串票,那种场面平凡而又平凡,可是却那么温馨令人难忘。1989年9月,营口造纸厂俱乐部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文化先进单位。

  1952年6月10日,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50年代开始,营口造纸厂,为了给广大职工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建立一个健身的好去处,厂部将一块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空地,经过铲除杂草,填平洼地,人们习惯称之“球场”。在题词精神的指导下,纸厂职工群众体育运动,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和主动性。没到晚饭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球场”各找自己所好运动方式,场地设有篮球场、沙坑、单杠、双杠、大吊环等健身器材。这些体育锻炼器材很实用,即提高了能力又锻炼职工的体质。为活跃职工群众的文娱体育活动,“球场”每晚基本都有篮球赛,开赛前,为了观看清楚,职工群众争先抢占有得的位置观战助威,球迷多职工群众自然不少,把赛场围了一圈又一圈,虽然站着观看,但兴趣乐此不疲。

  第年在“球场”,学要举行全厂职工体育运动大会。每年“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全厂要举行群众庆祝大,厂部工会出资出人力,在“球场”制作摆放大型木制标语口号和一些生产图表模型。最后安放在木架上,每块牌由四个人抬着,弄在纸厂队伍的最前排,队伍很长很长,有高跷队、秧歌队、花鼓队、大乐队等等,路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在缺乏娱乐的年代,大家很热衷于这样的热闹。

  那些年纸厂参加市庆祝大会,参加人数之多,模型制作精美,影响力之广屈指可数。

  进入九十年代,跟着社会的发展,厂情的需要,厂部决定在俱乐部东南侧兴建环形体育场,设有看台座椅和主席嘉宾台,场地内爱有篮球场、足球场,每年在这里举行职工体育运动会、会,丰富了职工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好时期,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你追我赶争上游,互比干劲创高产竞赛年代。

  1982年9月,全国第五次“质量月”授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张劲夫,全国总工会主席了大会。授奖大会上,营口造纸厂芦雁一号有光纸荣获了银质奖章,全厂职工皆大欢喜。有光纸获银牌,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着全厂职工的心血。当天我厂宣传车敲锣打鼓,彩旗习舞,在厂正门口广大干部职员和家属喜笑颜开地,在马路两侧夹道等候迎接领奖代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高万宝厂长专程前行大石桥迎接从北京领奖载誉归来的同志,并受到市委书记张振华亲切的接见我。同时辽宁省造纸芦苇工业公司也发来贺电:“营口造纸厂,你厂生产的一号有光纸,荣获1982年国家银质奖,我们表示热烈地祝贺,望你们保持荣誉,再接再厉,在产品升级创优中做出优异成绩。

  10月13日,营市人民政府召开第五次“质量月”授奖大会。纸厂被授予“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表彰了资金两万元的殊荣。

  10月15日,全厂在俱乐部召开了获银牌再创优质奖誓师大会。市总工会的领导为大会送来了贺信,市轻式局领导亲临大会祝贺。党委副书记邹运一主持了大会,厂长高万宝在大会上作为报告,并对大干10月份和四季度提出了全年实现1000万利润的奋斗目标。会上二分厂、四分厂主任在大会上表了态。

  在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全厂职工9月份团结奋战,、一鼓作气又超额完成当月生产计划。进入10月份,有光纸产品稳定,质量逐步的提升合格率,一等品率均达99%以上。纸厂用全苇浆生产的鹦鹉、单鹿、叶牌3种低档小卷筒卫生纸80%以上的产量远销港澳、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1979年被省评为高品质的产品,今年再次获高品质的产品称号。纸质柔软、起趋均匀、纹细、吸水性强、打孔清晰、包装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外商欢迎。同时芦雁牌涂料白纸板,纸面平整洁净、细腻、白度高,能适合套色胶印,制盒耐折好。这是营口造纸厂在国内生产白纸板最早的厂家之一,声誉好,近年来出口量增加。在1982年6月全国白纸板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良产品。1982年底全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国家做了贡献。

  沧海桑田一挥间,对营口造纸厂来说,各分厂单位第一个发展史都是如此的特别,因为承载了“营纸人”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回首那些走过往昔奋斗的道路,在厂部厂党委的领导和全厂职工干部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显著的变化,领先自身的不懈努力,书写了新的事业发展。

  三分厂是营口造纸厂拥有9号机和15号机两台大型纸机的生产分厂,尽管它发展历程仅有纸厂70年发展史的一半,但它却为纸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66年纸厂把原有的一台抄浆机改建成生产胶印书刊纸的3150型纸机,并命名为9号机,于1967年7月生产出了第一批当时所需的毛选纸,为纸厂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当时9号机车速为每分钟110米,日产量为24吨。1969年对9号机做改造,车速达到每分钟180米。1978年再次对9号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其中一项自行设计制造的复合压榨系统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车速提高到第分钟300多米,日产量为50吨。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5年4月,纸厂又投资兴建了15号机,这是一台由上海造纸机械厂生产的3150型纸机,它的建成使纸厂形成了3万多吨胶印书刊纸的生产能力,开创了纸厂生产的又一新的里程。

  三分厂已发展拥有5大生产工段和包修、仪电、完成等辅助工段组成的生产体系,职工有428名。三分厂党支部是市委、市轻工总会和纸厂的先进支部,也是厂党委向厂进行推广的学习榜样,并获得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四分厂拥有1942年建造的2号机,1958年建造的6号机,还有80年代建成的7号机、11号机、14号机。这个有5台抄纸机的四分厂,为纸厂生产出一号有光纸,荣获国家银质奖章,成为全国造纸行业的佼佼者。跟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改造,年产量可达1万5千多吨,在全厂生产经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分厂有7个工段和540多人的主要生产分厂。

  具有纸厂最新、最有特色的长网抄纸机的五分厂,始建于1970年3月,为纪念这不平凡的日子,由自己设计制造的长网纸机,以703命名。为解决国防和民用急需,纸厂自力更生,建立电容器纸生产系统,填补了国家电容器纸生产的空白。1971年又经技术改造建成“红旗号”抄纸机。1972年随着生产发展,又建起5号机、10号机,以4台抄纸机为中心。1973年正式成立纸厂最为精良的电容器纸车间,生产出当时的“纸中之王”电容器纸,它的各项物理、化学、电气性能均达到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标准,耐压强度高,导电质点平均每轴在60个左右,低于国家要求标准,在全国特种纸张市场中遥遥领先,产品供不应求。1984年,金雁牌A、B型电容器纸,分别被辽宁省政府评为省优产品和荣获轻工业部颁发的高品质的产品证书。

  1985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高品质的产品,生产出受当时欢迎的“考贝纸”,这一项改革,不但受到国内市场的青睐,还远销香港及国际市场,每年创汇200多万元。1992年,胶印书刊纸市场销售量猛增,五分厂根据厂部指示精神,紧随市场变化又改产胶印书刊纸,并很快打进了国内市场。目前五分厂有8个工段,15个班组,195名职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分厂总数的5%,年生产能力已达500多吨。

  六分厂是纸厂唯一的一个化式生产单位,生产的基本的产品有药液、氮气、烧碱、次氯酸钙等产品供给制浆使用,几十年来为纸厂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六分厂的前身是我厂建厂初期的一个制药室,当时使用是硫磺燃烧炉,生产能力低,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只能维持当时的生产。解放后工厂生产能力慢慢地加强,制药室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提高产量,于1951年纸厂又对燃烧炉进行了改造,也为机械炉,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每小时生产药液30多㎥。1968年机械炉又改为沸腾炉,每小时药液达到40多㎥。随着纸厂生产品种和产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1985年对设备做了大规模改造,使沸腾炉的产量剩下小时达到了60㎥。为适应纸厂发展,70年代六分厂建成了现在的氯碱工段,当时日产氯气6.5吨。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氯气的供给,1985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对产氯设备投入资金做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使氯日产达到17吨以上。液碱也由初期的日产6吨,达到了35吨。从六分厂的变化中看出,营口造纸厂干部和职工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的辉煌业绩。

  营口造纸厂劳动服务企业卫生纸厂(附属综合厂)1982年在企业整顿中成立了。并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广大职工一鼓作气,提前57天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这个公司由于广开门路,提高经济效益,开创劳动就业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他们在全厂各兄弟单位全力支持和帮助下,上马了造纸工程,并在1982年9月正式投入生产。下半年先后三批安排从厂内调回80届毕业生310人。在解决厂内混岗作业和安置就业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靠主办纸厂的大力扶持和自己的积极努力,四年中,连续上了3套卫生纸机,发展生产卫生纸,保持了“芦雁牌”出口卫生纸的名牌,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好评。

  营口造纸厂机械分厂建于1985年,前身为机修车间。营口造纸厂于1936年建厂,1943年成立机修车间,当时为修缮部,后又称铁工室。头头是日本人大板,有职工50人。1948年营口解放后,工厂成立机修车间,第一任车间主任郭凤翥。计划期间曾改名设备管理室,工程设备科,机械科。1985年以前车间机构比较庞大,计有车工班、钳工班、铸工班、木工班、瓦工班、铆工班、防腐班、重勤班和业务组,当时有职工354人。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基层工作的积极性。1985年经厂部研究决定,在机修车间的基础上组建机械分厂。分厂的主要任务,负责全厂多机台的机件供应、技措大修、设备改造、新设备安装配套及大、中、小修等任务。首任分厂厂长原成顺,党支部书记孟凤义,有职工279人。分厂成立后,先后干了几项较大工程,如安装引进年产3.5万吨的16号机和年产4万吨17号机、9号机改造高浓打浆机制作等,为纸厂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作出了贡献。

  营口造纸厂幼儿园,是营口市大型综合园所之一。从1982年起,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园所,托幼战线先进单位。幼儿园有保教人员63人,托婴幼儿达500余人,设幼儿班13个,托儿班11个,多年来托幼工作做的非常好,保教素质逐步的提升。纸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幼教工作,舍得投资发展园所,造就下一代,近几年这座园所发生了新的变化,管理慢慢地增加,房屋逐步扩大。纸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尽快缓解职工子女入托难问题,减轻职工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建起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楼房,楼内有活动室、睡室、游艺室、保健室、玩教具室、电化教学室等。每年纸厂拨专款3万余元,逐年增添教学设备和玩教具,如彩电、录放机、体育玩具等。1989年为了更好的提高和完善幼儿伙食,又新建一座90平方米的伙房,增添了蒸箱、电烤炉、磨浆机、合面机等设备,使孩子们一天三餐,菜谱多样,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这些优美舒适的生活和游乐环境,使孩子们高兴,家长们满意。

  80年代末,营口造纸厂武装部,几年来,在厂党委和上级军事部门的领导下,纸厂基层连队建设逐步朝着有利于生产,便于开展活动,便于组织领导,便于执行任务的方向发展,在组织和发动民兵积极两个文明建设和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3年获“劳武优胜杯”,20个单位获“民兵号”,33人获区“民兵标兵”称号,纸厂民兵先后多年获省、市、区先进单位和红旗单位称号,连续10多年获市、区先进武装部和标兵武装部称号。在纸厂民兵训练回音,武装部炮场上每天都有民兵演练,多年来,过年取得优秀成绩,两次击落拖靶,多次受到省、市、区军事部门的表彰。1984年12月,营口造纸厂武装部被辽宁省人防办授予人防工事维护管理先进单位。

  为搞活经济改革,增强企事业活力,营口造纸厂,从1982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了用工制度,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一般干部实行合同制,工人实行择优录用制。1985年纸厂还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开拓供销经营新渠道。为开拓国际市场,同香港、深圳贸易公司与营口造纸厂三方联合在深圳建立(营港深纸品厂),在香港设立(营港纸品实业贸易公司),加工纸品和销售产品,换取外汇,再从国外进企业所需的废纸原料与技术设备等等。纸厂还同澳门和香港的厂家合资经营,在珠海市建立(中澳纸品公司),通过两个“窗口”销售纸厂产品出口创汇和购进废纸原料。

  1985年——1986年,纸厂同辽宁省轻工业进出口公司营口分公司搞工贸结合,从澳大利亚引进二手板纸机,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从日本引进涂布机,两机“嫁接”组合配套,生产高档涂料白板纸。一次试车成功,该机年产3.5万吨,产品全部返销国际市场,年创价值7000万元,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被誉为《营纸方式》,同年8月在东北四省区轻工厅长会议上被誉为《轻工方式》。这样的技术改造,仅用为11个来月,提前两年完成,这在国内外造纸工业史上是罕见的。

  1985年9月9日,深圳雅园酒家会客室 一场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国际贸易谈判正在进行。“我给你们提供技术服务,派员指导安装”。二手板纸机的卖方澳大利亚APM公司总经理莫洛瞅着坐在对面的营口造纸厂厂长高万宝微笑:“我收15万美元的服务费”。莫洛的潜台词很具体,离了我们,这机器将是一堆无法组合到一起的废钢铁。“我们自己安装”。高万宝自信地看着对手,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使莫洛先生大为震惊的话:“四个月就能安装完”。莫洛使劲摇头,他感到莫名其妙:“你们”?高万宝朗声道:“咱们打赌”!一个之后,莫洛先生亲自送来的牌匾,上面写满了祝贺的话,潜台词同样是具体的,我们认输了。

  搞引进板纸机,没有钱将一事无成,纸厂巧妙地与需用纸的9个单位搞起经济协作,集资几百万元,在厂内发行技术改造债券,短短8天时间,职工集资200多万元,与外贸部门缔结“良缘”,安排现有产品出口,解决了外汇来源问题,创造了一个自费搞引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

  按照国家轻工业部制订的标准,年产3.5万吨浆纸的工厂属于大型纸厂。而要建设一个大型纸厂,不仅需要上亿元资金,而且建设周期按常规得3年时间。在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上,高万宝厂长说:“外国人说咱们装不上他们的洋设备,非得他们来指导才行,外国人说咱们4个月装完设备是开玩笑,至少得1年。“你们说怎么办?”工人们群情激动“不用他们,我们自己干,4个月安装完,只能提前,不能拖延!”除了决策的迅速,工程建设也持久高速地进行着,土建工程120天交工,设备安装3个多月结束,一道先定交工日期,进而从后往前排交工日期的特殊命令,在1985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冬天发出。工人们天天都会看见厂党委书记薛德海,厂长高万宝和工地指挥朱会来,以及这个新建之中的七车间党支部书记郭家安,车间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等人的身影,出现在轰鸣繁忙的工地上。夜以继日地参加劳动,衔接各项开工准备,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反复,从上到下只有一个信心念头,早日竣工正式开工投入生产,抄出高质量的白板纸,为此班子领导和技术人员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厂60多名干部在建设期间共加班1000多个。人的力量和才智被激发起来后,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发挥出来的呢!

  在建筑工地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开始的一项任务,就是打地基,地基的深浅与好坏将会直接决定整个建筑和机座的稳定性,所以打地基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建筑施工工地上,会看到好多汽锤打桩机,把10多米长的预制桩子,由锤头上下冲击打桩。

  ——210天时间,每天24小时“歇人不歇马”,交叉作业、平行作业、立体施工,创造崭新的建筑纪录,完成建筑面积12750万平方米,动用土石方1.7万立方米,比完成同等规模的土建工程节省300天。

  ——110天时间,将机体总长150米,重近3000吨的全套设备安装好,为试车投产创造了有利备件。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对抗赛”的胜利。

  1987年1月15日,在营口造纸厂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友好人士及香港的一些厂家参加剪彩仪式。从这一天开始,凝结着心血和汗水,包含着希望与信念的自费引进的16号涂布板纸机试车投产了,并被营口日报列为1987年十大新闻之一。11月15日,在厂科研三楼会议室,举行了引进澳大利亚、日本涂料白板纸竣工典礼。轻工部造纸局、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总公司等贵宾到会致词祝贺。

  营口造纸厂自1986年以来,一直从香港进口废纸用于16号机七车间高级粉面白板纸的底浆。从香港进口废纸情况表上看:“1986年19.395万吨,当年耗用/(吨)。1987年25.374吨,当年耗用18.453吨;1988年32.368吨,当年耗用29.617吨;1989年35.781吨,当年耗用24.451吨;1990年22.409吨,当年耗用22.641吨;1991年至1992年还从美国进口废瓦愣纸箱(OCC)等废纸。1999年又从本地和外市废弃陈旧物资回收企业,回收书刊杂志,报纸、废纸壳等其他废纸资源。

  从有关知情主管领导工作材料中获悉,关于纸厂成立板纸公司工作部署的记载,公文中有珍贵的数据和工作内容:1993年6月30日为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建立新的经营体制改变老的经营方式。经厂党委、厂部研究决定并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在原涂料白板纸分厂的基础上,决定成立“营口板纸厂”。板纸厂实行独立、自计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营方式。使板纸厂直接面向市场。营口板纸厂生产的产品由营口板纸厂与中国物质包装总公司联合经销,以促进企事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993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营口板纸厂召开大干8月份动员大会,在纸厂工程公司3楼会议室举行。大会上动员全体职工认清形势、抓住机、,排除干扰、团结协作,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大干8月份,一定完成8月份生产经营承包指标。板纸厂领导和党支部书记郭家安等参加了大会。营口板纸厂是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加速改革步伐,进一步转换企业运行机制,拓宽涂料白板纸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相对独立的经济条件。7月份是营口板纸厂产、供、销、人、财、物一条龙挂勾正式独立运行的第一个月,板纸厂在纸厂厂党委、厂部的全力支持下,当月实现产量2066.013吨,一等品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80%,实现出售的收益740万元,回款400万元。8月份生产指标日产72吨,为完成8月份的生产经营总目标,上下一心,严格工艺操作,保证质量。虽然纸机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50年代的二手纸机,但经过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产产量稳步提高合格率上升的情况下,为保证板纸公司的造纸原料的供应。板纸公司和营口市一家物资调剂公司商洽,达成一份代购协议书。营口造纸厂板纸公司(甲方)为解决生产所需原料(旧报纸)经同营口市物资调剂公司(乙方)协商达成协议:由甲方委托乙方代购原料(旧报纸),每月为甲方代购收100—200吨旧报纸,并且严把质量关,出现杂质、水份现象予以扣量。

  在1994年12月3日年底,板纸公司工作总结的情况中,回顾不平凡的一年,是令人喜悦扭亏增盈的产量的重要一年。由于厂党委、厂部领导思路敏捷,审时度势,勇敢地站在改革的最前列,加快改革节奏,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在1994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营口板纸公司”,并在厂领导和兄弟部门支持下,全公司职工、干部识厂情、讲实干、抓管理、上水平团结协作连续奋战生产的拼搏下,经过8个月新的机制的运行,给公司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活力,拉来了生产经营出战告捷令人惊喜的一幕!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都好于去年,其具体是1994年完成总产量为20.146吨,而1993年总产量是15.457吨,94年别的产品为3.941吨,而93年是2.593吨,94年一等品率是76.5%,而93年是72.8%,94年1-4月份总产量是3.862吨,而独立经营后即5——12月份总产量已达16.284吨,其他品2.644吨,一等品率78.3%,8个月平均月产量达2.036吨。(其中15天大检修),浆耗1.025公斤/T纸,煤耗700公斤,电耗670度,水耗95㎥。5-12月共回现款5千多万元,全年利润20万元。为板纸公司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板纸公司干群上下实际做到了“团结为魄、实干为本、质量为天、安全为命”的精神风貌。

  营口造纸厂同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一样,计划经济时期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吸收大量人员就业,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企业不堪重负。纸厂从1989年下本年开始步入困境,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户特困企业之一。省政府曾四次召开办公会议,帮助、指导、纸厂脱困。省、市政府也曾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扶持。1995年由于市场拉动,纸厂经济一度好转。但1996年以后又陷入困境。1997年10月,在省、市政府的关怀下,营口造纸厂被金城造纸集团兼并,改制为“金城造纸集团营口造纸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实只是翻牌,原来兼并的初衷是通过兼并,双方都能受益,都能享受到国家所规定的优惠政策,已达到一起发展的目的,实质没有过大变化。

  1998年以来,营纸公司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机构由1997年的51个减少到39个。干部一律实行聘任制,搬掉“铁交椅”,精减干部306人,其中中层干部66人,占其总数的34%,并且大幅度裁减人员四次裁员3007人。企业资产总额(17.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3)亿元,净值(11)亿元,资产负载率(10.1)亿元。由于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资产负债率高,设备落后陈旧,产品档次低,没有拳头产品,资金缺少,生产消耗高,原苇不足,运行机制落后,包袱沉重,无力进行环保治理等多方面原因,几乎陷入年年亏损的境地,企业十多年没有过技术改造,十多年也没有新招过工人。2011年在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下,营口造纸厂连续十多年亏损,直至2011年10月宣告以负债12亿元破产。

  这个始建于伪满洲国时期,有75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营口造纸厂,在北三家子这块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还有2.5万亩苇田和蓄水能力为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拥有辽南最大的企业自备电厂,每小时发电量3KWH。由“自救型”转变为“贡献型”。由一个“一穷二白,百废俱兴”,落后基础差的面貌逐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公司。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化为遥远的记忆。但是每一个曾经经历过那个造纸年代里的人,都会没世不忘,沉淀在造纸人们的昔日里。光荫一去不复返,但那念念不忘心中情感的烙印,却永远都不可能消失。1988年综合经济指标排在全国造纸行业第3位,88年——8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500家大规模的公司,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造纸工业做出较大贡献。营口造纸古物伟业辉煌可以载入史册,足以让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回顾。

  结束语:这个长往篇大型造纸企业历史史实,记录着《北三家子营口造纸厂历经75年发展历史沿革》,连续创作近一个月,本人注入极大的热心和情怀,写下最具思想深度,最强的厂情概况,穿越历史风云,找寻尘封的记忆,从宏伟视角出发展示营口造纸厂厂史报道。作为向建党98周年暨建国70周年“献礼”的纪念作品。该篇共分为《前言》、《选址建厂篇》、《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建国初期生产和职工福利》、《1号有光纸获国家银质奖》、《各分厂发展历史回顾》、《引进国外设备创汇》、《成立板纸厂》7个章节和《结束语》,以及主要参考资料,附营口造纸厂厂名变更情况。将从日本侵华建厂开始,分解成十多个历史瞬间事件故事点,以点带面,小故事大背景,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章节。这了做好“营口造纸厂”厂史的编写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从各个渠道角落里收集整理,查阅有关书籍、营纸厂报、走访等。全面再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幕后,解密各次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现远去岁月中的那些造纸工业发展进程。该篇为纪念一代又一代这一方热土上的造纸工人,辛酸奋斗艰苦卓越的背景下,以某些重要当事人的回忆和史料档案作参考为依据,深度剖析,全方位多角度,细微严谨求实,完成了这一长篇从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人初创建厂到结束企业未来的发展。探寻辽河之滨,这座因河而建,因河而兴,艰苦创业发展沧桑,历经各个特殊历史时期走完了造纸工业历史使命,让爱国主义可以触摸,让这段历史上的这一段特殊历史,照亮了我国更加现代化造纸工业的未来,并融入到它无比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

  1、《辽宁省造纸工业史略》主编:张承武等,发行单位:辽宁省研究所1994年9月。

  3、营口市委组织工作文献汇编,1992年9月出版,营口市委组织部编。

  5、《中国营口造纸厂组织史资料》1946——1990年编纂,单位营口造纸厂委员会1991年7月日。

  1、1936年(即伪康德三年)12月4日由冈田 耕厂长(日本人)创业,定名为“康德苇巴尔布股份有限公司营口造纸厂”属于康德苇株式会社。

  2、1942年将厂名改为“钟渊制纸株式会社营口工厂”,厂长大越俊信(日本人)。

  3、1944年将厂名改为“满洲制纸株式会社营口工厂”,厂长仍为大越俊信。

  6、1946年10月1日,由资源委员会派曹理卿为厂长接收工厂,厂名改为“资源委员会辽南纸浆造纸有限公司营口造纸厂”。

  7、1948年5月1日,将工厂移交辽南东生实业公司领导,厂名改为“东生实业公司营口造纸厂,鞠鸣为厂长”。

  8、1948年9月底,王良才来厂任厂长,将原东生实业公司领导移交给辽东财经办事处领导,厂名仍为“营口造纸厂”。

  9、1949年1月,将工厂移交给造纸公司,厂名改为“东北企业管理造纸公司营口造纸厂。”

  10、1951年6月,厂名改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第五造纸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