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拾捌 — 时代下的物质生活

时间: 2023-11-27 01:17:49 |   作者: 优游彩票手机用户登录

  物质生活书吧,名字缘于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同名随笔集《物质生活》。意在以反讽的手法,表达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中,能有一个精神上的空间,为寻觅一方清泉的读者提供一处享受精神生活空间的初心。

  壹拾捌,意味着成长、肩负、责任。「壹拾捌」作为物质生活书吧十八年后,动身出发的首个展览,采用“探访”的策展方式,以城市观察者视角,寻找时间的痕迹和温度。四个召集人,向朋友们发出邀请,穿越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维度,透过笔迹和物品,分享彼此的感受与经历。尝试寻找在巨变的时代下,依然留存在你内心深处那个柔软角落的温情和梦想。

  笔迹反映人的心理变化和性格,象征着过去所经历的生活。策展灵感源于书吧18年来的留言本,上面记录着无数读者或大段或只言片语的内心独白。透过层层叠叠的评论,我们正真看到通讯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交流的渴望。文字打败时间,手写给人温暖。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键盘打字、屏幕显示再难有这种亲近感。手书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对话。我们邀请每个参展人提供一份“写给时间的话”,漫想式地表达内心。观者阅读时,也在心底与作者产生一段无言的对线年留言本

  每个物品都有自己故事和脾气。他们讲述着拥有者的来和去,记录着时代的光阴。所有参展人提供的物品及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那些温暖的东西和人性本真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每个参展人提供两类物品,一件代表过去,一件代表现在。夏冰提供的2件物品,《小弟》Demo磁带和《成语MO讲堂》儿童有声读物。磁带讲述18年前的他所主持的971电台,成为歌手陈楚生走进的第一家媒体。《成语MO讲堂》则代表他现在的状态,在公益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而18年前曾在书吧驻唱的“小弟”陈楚生,也是本次受邀参展的朋友之一。不同的记忆和故事,穿越时空汇集于此,进行情感的大交融……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源于城市的人、空间与经历。18年后,百花二路仍是熟悉的模样。经过美学改造后的书吧,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曾与书店产生过关联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城市空间,甚至不同的国家。每个展品空间,代表着参展人自己的空间,连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串联起个人与书吧的记忆。墨菲是书吧以前的歌手,现在居住在纽约,远程“遥控”在湖南的哥哥,找到当年在书吧驻唱期间的手写歌谱参展。她说“书吧真的改变我的一生。没有书吧,就没有我的今天”。不论书吧的空间属性如何变化,人们对它的记忆永远都不可能改变。因为书吧像一个烙印,慢慢的变成了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

  展览从书吧开始,不止于书吧。它像是一位老友,唤醒每个人的记忆。它是一个“活”的展览,持续向大众征集有时间印记的物品和故事;它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展览,这里不仅会有你的物品,也会有他的故事,每个人的感受。长达半年的展览,我们将会不定期更新展品。同时,每个参展人将推荐一本书,聚集成私人书坊。

  巨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人与人、人与城市间的温度与牵挂。人类始终渴望交流。笔迹代表着经历的生活,物品象征着匆匆而去的时代。「壹拾捌」展是一个社会切片。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和生活,就像一条条小溪流,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时代的大江大海。

  白小刺(沈晓鸣),摄影师,浙江绍兴人,生于1974年,现生活工作于深圳。深圳最早的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的发起人之一。2004年他出于个人爱好开始做纪实摄影创作。十年前,《我住在这里》摄影集,关注大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记录不同阶层的人居百态,反映了一个生长的时代。十年后,在海洋里找到人生下半场的价值底座,他升级为资深潜水员,把镜头转向海底生态,发愿“让深圳恢复斑斓海底世界”,胼手胝足于深圳珊瑚礁保育工作。

  18年前,他在深圳打拼,在各个酒吧驻唱,像根据地、本色,还有物质生活。他人很安静,歌声干净,需要静下心来聆听,适合在书吧那样的环境中唱。那些年,大家在书吧听了他很多的忧郁歌声。2007年,他凭借“快乐男声”年度冠军锋芒战绩出道。2018年,推出的全新LIVE专辑《七分之一的理想》,既是他十年音乐历程的总结,更是未来音乐道路的开始。城市,这个包容开放的场域,总有故事在上演,提醒人们:如果你有梦想,你坚持就会实现。

  从《深圳青年》到《凤凰周刊》办杂志,再转行做纪录片,拍摄远征军抗战系列,深圳民间记忆系列。偶尔到物质生活吧客串做“老兵”话题的主持人。在拍摄《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时,他多次去云南。有一次在腾冲的古玉市场,与民国童年的邂逅,成为出版《老课本新阅读》和拍摄《先生》的契机。2008年以来,从杂志主编到纪录片创作者,他的工作轨迹,折射出一个人文学者的社会思考,代表着一座城市文化追求的衍变。

  戴耘是中国知名青年雕塑家,生长在历史久远的古都西安。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雕塑系,此后一直从事雕塑创作。2000年来深圳,现任深圳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老师。2006年,第一次以砖为材料来雕塑创作。在创作时,角磨机上的金刚砂磨片,在与砖块、水泥的磨砺中,被大量的消耗。一片磨片,记录储存了他前些年的状态,也见证了他的砖塑系列作品持续不断的发展、成熟。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砖语者。现在的物品是,去年他在西安跳蚤市场上买的一块小瓷片,拿来当作茶垫。生活古雅闲适,代表近年来心境的改变。

  高少康Mr.HongKO,中国香港新一代设计界的代表人物。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2002年,获取英国志奋领留奖学金, 赴伦敦印刷学院进修设计硕士课程。现为靳刘高设计合伙人,被业内称为商业设计“灵魂捕手”。工作在深圳,家庭在香港,周末是固定的Family Day。第一个展品是早期收藏的日本纸板书,从06年到14年,记录着他家三个男孩成长的小侧面,技巧在其次,胜在情真,关于爱与幸福的瞬间。2017年,他亲妹结婚时,他与当时6岁、8岁、10岁的儿子共同创作请柬,引导他们去想象爱与幸福的样子。小孩们纯真以待,画下花团锦绣,感觉真爱仍是挚诚、付出与信任。这作品与过去的小彩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放到时间这个维度上看,就有了。

  《微尘与暗香》代表当时年轻人的忙乱,工作、泡书吧、喝酒、聊天。《夜书房》初集这本书,是“爱书成痴,而且痴之有道”的他,跟你分享一段又一段有魅力的阅读旅程。让我们好像能窥探,每个夜晚,刚从报社下班回家的他,卧在书房,徜徉于书页的浩瀚宇宙。他说:“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对比对照鲜明。变的是设计与样式,不变的是趣味与志业。还可以自说自话一般活下去。”他还是大家眼中的“大侠”。

  深圳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香港成熟的印刷体系成为中国设计的启蒙之地,也为深圳的设计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韩家英,作为最早一批来到“设计之都”深圳的设计师,不仅见证了深圳的设计发展,也去参加了。他的设计结合东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的表达方式,形成很强大的商业化体系。他认为设计的核心是关注到我们本地域文化的内涵。“物质生活书吧让我在设计创作上,与深圳的文化生活有了许多的交集。”则道出书吧对他设计思维的影响。

  2002年岁末,作为摄影记者的蒋志,和女朋友娃娃一起,在深圳拍摄的深圳风采福利彩券总奖金达到2100万元时的盛况。是其成名作「木木系列」之一。2018年11月,蒋志个展《未形Un-forming》 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美术馆开幕。他用作品之一《情书》做成了这张明信片,画面是燃烧的花朵,是他为纪念早逝太太娃娃创作的系列作品。从深圳到北京,从观念摄影到行为艺术,从女朋友到妻子,从陪伴到离开。

  18年间,他从最初的记录者成长为深港人文生活的有力推动者。这不只是将报道出色完成那么简单,还包括建构城市视野和生活新闻纵深,通过持续组织标志性活动、创造深度话题,实现媒体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夜深圳”只是早期的一个练习。另一件展品是2011年出版《深圳梦:一座伟大城市的重新期许》,请雷姆·库哈斯作序时,在香港写下的题词:“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先做梦,再去实践,但现实往往令人失望,与梦悖行。深圳,跳出了从理论到现实的怪圈,它实践先行,于披荆斩棘之中延展造梦的可能。”这一洞察在当下仍令人深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刚从深圳大学毕业的欧宁,兴趣从诗歌转向摇滚乐。当时深圳刚开始出现酒吧,他投身其中,组织各种音乐会并出版独立音乐杂志,从《荷里活通讯》、《新群众》到《Q-Zine》,都邀请当时的年轻平面设计师设计,成为深圳早期另类文化活动的推手。二十多年过去,他早与夜生活绝缘,更曾离开大城市到安徽碧山去定居并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没想到多年前这些小众活动被设计策展人和评论家陈伯康(Aric Chen)挖掘出来。2018年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出版的《夜晚的热度:1960年代至今的俱乐部文化设计》一书收录陈伯康对香港和深圳两地在1978至1997年间的非主流文化的“考古”报告,而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欧宁,早已离开深圳,也离开了音乐圈,成了纪录片作者、策展人、乡建人、文学杂志主编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教授。

  香港设计师区德诚,Amazing Angle Design 设计总监,Amazing Twins原创人之一。九十年代将其设计带到日本,于东京、大阪等地展出,专注于平面设计展览策划项目。他提供的展品主题《看见。看不见》。中学时,逛百货公司,路经化妆品部见到那些漂亮的广告。“哗!真的很靓。”这是他对美的启蒙。当设计师并非他的志愿, 报读设计是他哥哥的决定。没有心仪的设计师去追随、模仿和学习。这点原来对他的设计观起着重要的指向性,以一个局外人去思考设计这回事,一切创作也任性得可以胡思乱作,实验一番。2011年秋在首尔,参加一个关于文字的展览TYPOJANCHI 2011东亚火花。那段时期,他正在探索汉字跟城市的互动关系。从点、线、面空间的设计训练中看四周境物,往街头巷尾捕捉一刹光影,为汉字寻找当下的意义,这便是后来的看(这个看字要特别造,下边要加个心字)字习作, 是他从这城接受到的各种情感反射。人经历多了,在毎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同一照片亦可以隐藏另一含意并等待发现。故此,用心回访旧物,也许是一种解迷的锁匙。

  出生在香港的邱立本,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曾任纽约一家中文大报总编辑,回港后担任《明报月刊》总编辑,1990年代初任《》主编,可能是华文世界任期最长的周刊主编。他是“物质生活书吧系列沙龙”的四个主发起人之一。自2002年开始,物质生活书吧销售榜长期刊于《》,作为华人世界精神生活的指标性数据。2011年深圳举办世界大会前夕发生大量招牌清拆事件,《》也曾仗义执言。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媒体人的一片赤子之心。

  生于福建闽南, 1988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漆画专业,1993年生活与创作在深圳至今,他是国内最早从摇滚乐与实验声音介入到现代视觉的艺术家。“18年前,我用吉他玩摇滚与朋克;18年后,我找到它一千八百年前的鼻祖,‘竹林七贤’阮氏的‘阮’,以及他们创造的精神。都很好玩!”他创作初期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并与东方禅宗精神相融合,探寻自己的艺术语言。之后又通过对中国道家的理解,转入对人与社会、生命与自然方面的关注,将艺术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转换成当代艺术的表现。

  1967出生于广州,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在德国学习与从事艺术工作17年。2006年回国至今,在深圳从事B10、爵士节等大型音乐节的策划、艺术策展工作。大家都喜欢叫他“斐叔”,他的创作向来带有个人独特的浪漫感和诙谐的语境,跨界、混搭、不被束缚。他爱好收藏艺术家的书。2004年收藏的《马丁·路德文选》,书的造型是马丁·路德B2004手枪,寓意引爆16世纪宗教改革的第一枪。另外一本是德国观念艺术家Daniel Knorr的书,把从垃圾堆捡来的废弃物,压扁放在书中。他喜欢研究艺术家的书,从书的设计形式到个人思想,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依旧如顽童的斐叔,仍然在创作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看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2018年12月23日,「壹拾捌」展在书吧18周年纪念酒会开幕,唤起一段城市的集体记忆。2019年5月17日,展览梅开二度,在G&G创意社区落地,展期2个月。在福田和蛇口,开启了两个社区的对话,一起向美好生活提案。

  物质生活书吧成立于2000年8月,得名于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随笔集《物质生活》,这里有书、有咖啡、有美酒、有音乐、还有阳光,书吧曾获2010南方阅读盛典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人文书店,是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